科技赋能 稳链强链
提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首农食品集团 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国丰
(2022年9月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这次论坛!
当前,面对新冠疫情、极端气候、地缘冲突等复杂环境,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甚至存在断链风险,世界粮食安全也面临严重威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支撑作用,提升粮食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确保粮食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稳定运行,成为应对全球粮食安全不确定风险的迫切要求和关键之举。借此机会,跟各位嘉宾交流一下首农食品集团在科技赋能产业链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一些实践做法。
一直以来,首农食品集团将创新驱动贯穿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全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挖产业链各环节潜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韧性不断增强,首都“菜篮子、米袋子、奶瓶子、肉案子”综合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在种业环节,我们发力自主创新,着重把控产业链源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近年来,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种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仍然突出。我们从种源自主可控入手,加大畜禽种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了全球首个肉鸭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北京鸭占国内高端烤鸭种源市场90%;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粉系列”13个蛋种鸡品种,十年累计推广45亿只,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50%,成为我国唯一一个不受国外控制的畜禽品种;建立了我国最大的优秀种公牛自主培育体系,冻精产品市场占有率30%左右,成为国内冻精市场第一品牌;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育”配套系种猪。目前,集团种鸭制种规模居世界第一,蛋种鸡制种规模居世界前三,种牛冻精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初步建成覆盖种类全、产业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国内一流畜禽种业。
在多年深耕畜禽种业的基础上,我们积极向植物育种领域扩展,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开展“高消化率青贮玉米新品种”课题攻关,致力于提高玉米秸秆在动物体内的消化率,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展“高端专用小麦分子设计育种”等产学研联合攻关,通过智能分子设计技术,优化现有基因选育模型,建立高端优质小麦品种的育种、研发体系,实现部分替代进口优质小麦,助力国家种业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在种养环节,我们发力高效设施农业,着重提升产业链效率。集团在全国建设运营粮食、蔬菜基地109个,畜禽养殖基地118个,形成遍布全国近30个省市的全产业链布局。我们加大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转化,着力提高种植养殖的效率和效能。
比如,我们结合首都“大城市小农业”的市情农情, 利用北京西郊878亩土地,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建设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与系统管理于一体的高效现代设施农业——“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一期智能连栋温室占地10万平方米,成为京津冀地区单体最大的蔬菜生产连栋温室。我们加强对生产环境、生产管理的精准化调控,中大型番茄产量达到50公斤/平米,产量远超普通设施农业,种植效率和产品品质大幅提升。目前,正在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引入由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加快智能连栋温室集中攻关,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模式。高效设施农业的有效探索,对于突破现有资源约束,保障首都“菜篮子”稳定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产加工环节,我们发力新品研发,着重挖掘新型食品资源。在构建完备的食品加工体系基础上,集团米面油、肉蛋奶、副食调味品等企业紧跟“大健康”食品消费趋势,不断改进传统工艺,挖掘食物营养结构、功能特性、风味品质,开发出古船全麦粉、古船糙米等健康粮油产品,推出国内首款A2β-酪蛋白纯牛奶、低盐发酵肉、低盐腐乳、丘比沙拉酱、安德鲁果酱、百麦红丝绒蛋糕等一系列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年均研发上市新产品100多种,为消费者科学膳食营养提供更多选择,从供给端发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另外,我们组织科研团队,重点研究生物培育肉项目。目前在种子细胞库构建、体外扩增与干性维持和植物支架开发三个方面的成果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正全力探索、推动生物培育肉产业化进程,布局未来食品产业。生物培育肉技术,是一项颠覆性肉类生产革命,可以部分取代传统畜牧业生产肉类,也能给人类肉类蛋白提供一种新的消费选择,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低碳农业和大食物观的总体战略目标,对保障国家食品蛋白供给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仓储流通环节,我们发力绿色储粮和数智科技,着重提升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我们深入贯彻“藏粮于技”国家战略,针对不同粮种、粮情、不同的仓储设施条件和储粮生态区域特点,探索形成科学合理、成熟有效的准低温储粮、储粮害虫防治等技术组合方案。今年集团2家储备库纳入国家粮食与物资储备局首批绿色仓储标准化试点单位,我们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探索集成多项先进的绿色储粮技术工艺,争取“十四五”末实现“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目标,确保粮食供应安全和品质安全。
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大背景下,我们全面推动冷链物流提档升级,建立覆盖经营管理各环节,人、车、货、库全链路的“冷库溯源管理信息系统”,实行“首农冷链商品身份证制”,推进冷链布局、经营管理、信息平台、装备配置、疫情防控、 监督管理的“六个一体化”管控,形成线上和线下、商品和服务、产业链和供应链深度融合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针对北京农产品供给以传统批发市场为主,供给模式单一、效率不高等弊端,我们充分应用数智科技,整体谋划、系统推进以“控两端、带一链、三共享”为核心的新型供应链体系,以“首农大厨房”为载体平台,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搭建信息“天网”和物流“地网”,打造供应链体系的“智慧大脑”,形成“端到端”的食品供应链体系,初步培育了“一站式全品类”食材供应平台,努力打造全球食品集采的大平台、食品供应的大窗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大厨房,为构建首都新的供应链生态圈、增强首都食品供应自主可控能力提供了有效方案。
在以科技赋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过程中,我们还格外注重整合内外科技资源,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搭建创新资源集聚融合的多元化创新平台。
我们按照“资源统筹、专业分工、能力互补、开放共赢”的原则,以食科院为龙头组建创新研究院,整合原有的50个各类创新平台,打造分布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不同领域的四大类平台,实现了集团内部科技资源的系统化整合,为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战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奠定组织基础。
我们还加大与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合作。一是构建科技研发“金三角”模式。按照北京市关于“建设农业中关村,打造农业中国芯”的重要工作部署,与平谷区政府、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大合作建设平谷农业科技示范区项目,构建起“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金三角”模式。目前,围绕项目落地、园区建设、平台搭建、投资孵化等方面,已经推动12个项目落户平谷,实现奶牛、蛋鸡、种猪、种鸭等优质畜禽种质资源向平谷集聚。二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1+N”科技创新模式。联合中国农大、北京科技大学、中信农业、隆平高科、华智生物等众多科研院所和行业优势单位,牵头组建北京生物种业创新联合体。目前正在推进畜禽种质资源数据库等项目建设,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打造生物种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三是构建协同创新的“联盟”模式。联合行业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所,牵头组建了“北京农业中关村”“奶牛育种”“乳品健康科技”“肉类加工技术”等一系列产业联盟和创新联盟,实现了行业科研资源的融合集聚,为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厚植了土壤。
从集团的科技创新实践看,集团产业链与创新链加快融合互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得到加强,服务首都粮食安全能力全面提升,正逐步成为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农业食品领域的骨干力量。未来,首农食品集团将持续探索实践,充分发挥各类科研平台优势,瞄准“生物种业”主航道,积极抢占数字农业、未来食品等科技前沿赛道,为建设一流农业中关村、打造硬核农业中国芯、维护全球粮食安全贡献“首农”力量。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申请入会
重点企业调查
粮油展
会员查询
放心粮油申报
诚信企业申报
培训会议报名
意见征集
会长信箱